010年代深空探测的布局,为其提供了“将论文写在太空”的历史舞台。他在多个场合表示:“个人命运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是这一代科学家的幸运。”
童小华团队所在的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测量系,曾参与“两弹一星”工程测量。
这种红色传统塑造了其“科技报国”的使命感,团队成员常说:“我们的工作,是在为国家铸造太空安全的基石。”
院士之路的启示:科学家成长的多维密码。
一是学术定力:30年聚焦“空间数据质量”,在冷门领域持续深耕,体现“十年磨一剑”的坚守。
二是问题意识:从工程需求中提炼科学问题,如嫦娥避障、卫星颤振等,实现“顶天”理论与“立地”实践的结合。
三是团队协作:带领跨学科团队(测绘、计算机、航天工程)攻克技术难题,展现“大兵团作战”能力。
四是战略眼光:提前布局深空探测、智慧城市等领域,推动学科抢占国际制高点。
五是家国情怀:将个人研究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在嫦娥、北斗等工程中实现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后记
童小华院士的成长轨迹,是中国高等教育与科研体系发展的缩影,也是科学家个体奋斗与国家战略需求深度融合的典范。
他的学术成就不仅推动了测绘遥感学科的进步,更在航天工程、国家安全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正如他在院士感言中所说:“我们这代人,有幸参与了中国从地球测绘到深空探测的跨越。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测绘科技赋能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
这种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命运的精神,正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写照。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