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院士之路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405章 从江西东乡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测绘遥感专家童小华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资源三号”卫星研制中,童小华院士团队提出“颤振影响下的几何修正方法”,突破西方技术封锁,实现国产卫星测图精度从10米到5米的跨越。

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童小华院士团队为空间站建设提供“舱外活动路径规划系统”,解决了太空环境下的高精度定位难题。

童小华院士推动建立“航天测绘遥感与空间探测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与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科等企业联合攻关,累计孵化12家科技企业,成果转化金额超3亿元。

其团队研发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评估软件”已在全国300多个单位应用,成为行业标准工具。

担任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后,童小华推动学科“三大转型”。

一是研究方向转型:从传统工程测量转向深空探测、智慧城市等前沿领域,组建“月球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

二是人才培养转型:设立“测绘+计算机”双学位项目,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三是国际合作转型:与UCSB、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等建立联合实验室,推动“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作为自然资源部现代工程测量重点实验室主任,童小华院士主持完成“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工程”,构建覆盖全球的高精度地理信息数据库。

童小华院士担任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分中心主任,牵头制定《中国深空探测测绘遥感发展路线图》,推动探月工程四期、火星采样返回等任务的技术攻关。

童小华发起成立“国际行星测绘遥感学会”,创办《Planetary Geodesy》期刊,推动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如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技术委员会主席)。其团队累计培养博士生87人,其中23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形成“童家军”学术共同体。

作为王安石故里的学者,童小华深受“务实创新”的江右文化影响。

其科研团队在嫦娥任务中“72小时连续攻关”的精神,与东乡“敢闯无人区”的传统一脉相承。

他常以王安石“三不足”改革精神激励学生:“科学探索就要有‘天变不足畏’的勇气。”

童小华的成长恰逢中国测绘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关键期。

1990年代国产卫星技术的突破、2000年代载人航天工程的启动、2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