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西方在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爱丁堡赫瑞 - 瓦特大学的学术资源丰富,让他有机会参与到国际前沿的科研项目中,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了解到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为他回国后的科研创新提供了国际视角。
博士阶段的学习注重科研能力的系统训练。
他需要独立开展研究,从选题、设计研究方案到实施和撰写论文。
这一系列过程极大地提升了他的科研能力,包括文献综述、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方面。
在英国的学习让他能够熟练运用国际先进的科研方法和工具,为日后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奠定了坚实的能力基础。
在英国的学习使李德毅在计算机工程和人工智能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他深入研究了关系数据模型、谓词演算等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研究中,证明了关系代数运算与逻辑推理中符号问题求解的对等性,为后来在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院士从业之路
1984年9月起,李德毅在总参某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总工程师、副所长、副主任。
1999年,李德毅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8年,李德毅被聘为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
2016年5月19日,李德毅担任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院长。
从业之路解码
李德毅院士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重要影响。
李德毅在总参某研究所工作期间,他参与到军事电子系统工程等实际项目中。
例如,他主持全军指挥自动化发展总体方案设计,建立全军指挥自动化系统体系结构模型等。
这些项目为他提供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使他能够深入了解指挥控制领域的实际需求和关键问题。
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开展了针对性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在研究所的工作中,李德毅接触到了指挥自动化、系统工程等前沿领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即围绕指挥控制和人工智能开展研究。
这为他后来在相关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奠定了基础。
例如他在国际上提出控制流—数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