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的技术和理念,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使他站在了更高的学术平台上。
清华大学的学术氛围和科研资源也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助于他将电子工程技术与军事应用相结合,开展更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工作,为其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院士从业之路
1982年,何友从海军工程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海军第二炮兵学院(现烟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高炮兵器仪器教研室任助教。
1988年,何友从海军工程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原工作岗位上继续科研和教学工作。
1991年10月—1992年11月,何友在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t Braunschweig)作高级访问学者,师从霍尔曼·罗林教授。
1994年12月起,何友先后担任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院长。
2013年,何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4年3月,何友开始担任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信息融合研究所所长。
从业之路解码
何友院士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深远影响。
何友硕士毕业后继续在海军第二炮兵学院,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这段时间,他通过教学深入理解专业知识,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过程也促使他不断巩固和深化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他参与科研项目,在实践中锻炼了科研能力,逐步成为学科带头人,为日后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何友在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师从霍尔曼·罗林教授。在德期间,他接触到国际前沿的雷达自动检测与“恒虚警”技术。
他大胆提出自己的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法,并用英、德文撰写发表了3篇论文,创造了“何氏方法”,引起国际学术界瞩目。
这段经历使他站在国际学术前沿,拓宽了学术视野,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为其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何友先后担任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多个领导职务。
作为领导,他能够整合学院资源,为科研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他带领学院获得博士点,成立研究所,带起一批学科群,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团队,为开展高水平科研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