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止小恶”,建议迁往淮南,以为府兵部曲。
蒋恪从头到尾只提供军事上的帮助,任凭赵王处理。
邵勋同意了三子的处理意见,将这数十家流放广州。
三郎也成长起来了,这个处理大体没毛病,体现了他自己的风格,纵有瑕疵也是小问题。
将来他若分封出去,大概不至于手足无措了。
蒲阳山镇的两千余镇兵在半路上也有些骚动,好在被镇将须仆邑连打带骂,用威望震住了。
归镇之后,同样没造成什么动静,全镇一万六千余军民开始编户齐民,一场风波消弭于无形。
上白镇最为复杂。
此镇户口极多,诸戍、镇加起来五万余口人,虽然没有杀人,且一开始还迎天使入内了,但后来反悔,将使者的马匹、钱财、节钺搜刮一空,赶出了上白镇。
镇将薄贯之听到后简直五雷轰顶。
他已经接受命运,准备换取富贵了,但中下级军官却不满意,搞得最后鸡飞狗跳,有人忠于朝廷,有人鼓噪喧哗,有人冷眼旁观。
就在昨天,他听说自己家都被抢劫了,虽然没伤人,但门窗上被泼了污物……
简直岂有此理!
不过邵勋没怪他,在舅舅去世、左神武卫将军刘宾回家奔丧之后,将此职授予了他。
当然这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薄贯之亲自领兵回镇,平息叛乱。
正在班师路上的左右飞龙卫、左羽林卫即刻转向,包围上白镇,俟叛乱平息后再行归乡。
上白镇人口太过密集,接下来肯定会迁出大量镇兵,发往徐州南边几个人烟稀少的郡——比如下邳、临淮、广陵等郡——安置,编户齐民。
一切有条不紊,波澜不惊,作乱之人甚至比邵勋想象得还要少。
及至今日,大势滔滔,理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