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唾手可得。
太平盛世之时,军人就得夹着尾巴做人,不被剪除削弱就已经烧高香呢了,还敢争权夺利?
可现在整个大唐仍在作战的军队,皆归属于房俊所掌控。
安西军在西域大战连连,如今更长驱直入直捣虎穴;水师则纵横大洋,战火滔天……
当然不会是巧合。
只能说房俊布局深远、谋略出众。
房俊坦然受之:“战争乃政治之延续,其目的非是斩将杀敌、攻城略地,而是要为了帝国的发展战略服务,自然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要目光长远、胸怀天下。”
历史上,唐、宋、明皆封建王朝之顶峰,国力强盛一时,却因传统儒学之束缚故步自封,白白放弃以海外资源充盈国内、缓解土地兼并以及上升渠道堵塞等诸多问题,最终由盛而衰、王朝覆灭。
礼数历代之执政,最为突出便是一个“稳”字,权力稳固、阶层稳固,“士农工商”将所有人牢牢锁定在各自的位置上,社会稳妥运转、利益一成不变。
最讨厌便是“改革”,因为“改革”就意味着变化,意味着利益的增减,意味着将有新的阶层崛起。
王朝覆灭与那些世家门阀、乡绅地主有什么关系?
换个皇帝一样要依靠大家来治理天下,大家利益一样不变,照常钟鸣鼎食、穷奢极欲。
但“改革”不行……
而房俊所极力主导的“全民出海”,某种意义上就是最大的“改革”,他将带领大唐帝国冲破“稳”这个圈子,将“进取”“开拓”深植于所有人心里,让所有人都明白一成不变的下场只能是腐朽、湮灭,生机则蕴藏于“变化”之中。
不愿依附于房俊的出海策略?
那就眼睁睁的看着无数中小门阀、甚至寒门商贾从海外攫取无穷财富,在最短时间之内完成资本积累,对那些世家门阀的社会地位发起冲击。
“无农不稳”乃是坚定不移的国策,但土地产出财富的速度永远无法与贸易相比……
皇族勋贵、世家门阀不得不配合他的“出海”战略,因为这虽然与传统的“舒适区”相悖,却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统治地位遭到攻击、甚至颠覆。
而当所有人都走出去,固化的阶层必然打破,帝国上下再不是以往固步自封、死水微澜,而是百舸争流、欣欣向荣。
*****
掌灯时分,越来越多的车马自长安城各处里坊出来,沿着各条街巷汇聚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