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浩看着电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想起昨晚收到的市民反馈邮件。其中一封来自老城区的王阿姨,说担心飞行器起降时的声音吓到她养的鹦鹉。“我们在灵湖做过噪音测试,”他斟酌着措辞,“飞行器起降时的分贝比新能源公交车还低。不过针对居民区,我们会在防护网内侧加装吸音棉,下周三前完成所有起降点的改造。”
电梯门打开的瞬间,寒风裹挟着雪沫灌了进来。人民广场上,施工队正在拆卸打滑的橡胶垫,露出下面结着冰碴的水泥地。吴浩蹲下身,用手指蹭了蹭地面——冰层下渗出的水渍说明,地下管网的保温措施还没做到位。他掏出手机给市政部门打电话,忽然听见头顶传来熟悉的嗡鸣。
抬头望去,一架测试飞行器正在调整降落姿态,机腹的探照灯扫过结冰的广场。吴浩注意到它的起落架在接触地面的瞬间轻微打滑,随即机身猛地一沉,尾翼擦着防护网发出刺耳的金属磨擦声。周围的工人惊呼着后退,扬起的雪粉在阳光下划出银色弧线。
“快切断电源!”吴浩冲过去,看见飞行器尾翼的碳纤维蒙皮被刮出一道深痕。李工气喘吁吁地跑来,手里拿着故障记录仪:“动力系统没问题,是防滑垫的摩擦系数低于临界值,导致landing gear(起落架)锁死延迟。”
广场边缘,几个围观的中学生正用手机拍摄。其中一个扎马尾的女孩举着手机直播:“家人们看!空中出租车‘摔跤’了!”吴浩的心一紧,想起张岚主任说过的话:“这个项目没有试错空间,每一次失误都会被放大成公众对技术的质疑。”
他走到女孩面前,尽量让语气温和:“同学,能把刚才的视频删掉吗?这是测试中的小故障,我们马上就会解决。”女孩却把手机藏到身后:“凭什么删?新闻里不是说你们技术很厉害吗?”
这时,一个戴眼镜的男生站出来:“姐,别闹了。我爸在空管站工作,说这种测试故障很正常。”他转向吴浩,“叔叔,你们用的是不是记忆合金起落架?我在科技杂志上看过介绍。”
吴浩愣了一下,随即蹲下身:“对,这种材料在低温下会自动调整刚度。刚才的问题出在地面防滑措施上,就像冬天走路要穿防滑鞋一样,我们马上会给起降点‘穿’上更结实的‘鞋子’。”他看见女孩的表情缓和下来,又补充道,“下周六我们有开放日,欢迎你们来实验室看真正的飞行器‘穿鞋’。”
暮色渐浓时,吴浩终于从人民广场回到办公室。苏荷递来一杯热可可,杯壁上凝结的水珠在灯光下像串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