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浑身裹着沙尘,正用胶带固定被狂风掀翻的传感器。“那天风速达到八级,轨道温度异常升高,必须有人盯着实时数据。”他笑着补充道,“后来李超他们发明了自动温控系统,这种苦差事才算画上句号。”
走进行政楼会议室时,阳光正透过穹顶的玻璃天窗洒在长桌中央的电磁炮模型上。这是林宇团队用 3D打印制作的 1:20缩微模型,炮管上的每一道纹路都与实物完全一致。梁思礼院士拿起放大镜凑近观察,当看到轨道表面那些细密的纳米涂层时,突然抬头问:“铌钨合金里掺了稀土元素?”
李超立刻上前解释:“是的,我们添加了 03%的钕元素,让材料的高温强度提升了 17%。这要感谢蒙区稀土厂连夜赶制的特种材料,他们的纯度控制达到了 994%。”他边说边打开随身携带的样品盒,里面整齐排列着五片不同阶段的轨道切片,从最初的锈迹斑斑到现在的锃亮如新,像一串凝结着时光的勋章。
周副部长拿起其中一片最早的试制品,掂量着它的重量:“这就是你们砸了两百多万造出的第一根轨道?”
“不仅浪费钱,还差点出人命。”吴浩接过话头,指尖划过切片上的裂纹,“第一次试射时轨道突然崩裂,碎片擦着陈磊的头皮飞过去,在墙上砸出个窟窿。现在那面墙还保留着,我们在旁边挂了块牌子,写着‘失败是最好的导师’。”
会议室里的气氛渐渐轻松起来,当苏荷指挥工作人员端上切好的哈密瓜时,周副部长突然话锋一转:“说正事吧,你们的电磁炮到底能不能拉上战场?”
吴浩打开面前的透明折迭平板,调出早已准备好的演示文档。屏幕亮起的瞬间,会议室顶部的灯光自动暗了下来,仿佛整个空间都沉入了科技的深海。“各位领导专家,我们先来看一组对比数据。”他的指尖在屏幕上滑动,传统火炮与电磁炮的参数表格并排出现,“传统 155毫米榴弹炮的最大射程是 50公里,而‘沙暴’速射炮在昨天的测试中,实现了 210公里的精确打击,且弹丸初速达到 7马赫——这意味着敌人的防空系统很难拦截。”
梁思礼院士突然打断他:“7马赫的速度,弹丸在大气层内飞行时会产生等离子体鞘层,你们是怎么解决通信黑障的?”
陈磊立刻起身走到屏幕前,调出一组动态模拟图:“我们在弹丸表面设计了螺旋形天线,利用等离子体的非线性效应开辟通信窗口,就像在雷雨云里钻出一条闪电通道。目前数据传输的成功率已经达到 7%,足以满足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