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能崩弹旋裹。
背的力学构造由胯、脊、肋、肩主宰,它们开发好了,背必然活力无限,潜能尽数发挥。
我们在练习形意拳三体式的龙折身时,将胯、肩的拧裹崩弹,肋的折合,脊的旋拧,肩的压弹充分表现出来,从而实现“龙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所谓“身备五弓”,两臂,两腿带身弓,最大的弓在于背,也就是人体躯干。
我们只有将背脊盘好,才可以将这把弓的威力表现出来!
古人创形意拳,观察动物之能,像其形,取其意,而后成拳,精髓全在“本能”二字。
动物不练拳,但却有过人之能,纵横反侧,灵动无比,全在平时以“胯脊”带动身体整体运动所致。
动物不练器械,不练肌肉,天生筋骨发劲,用“大筋”牵动骨节运动。
所以动物不练拳,但又时时在练拳,真正做到“拳不离手”的,是动物而不是人。
狗在犬吠之时,同时在盘练“横隔肌”,能够用其带动内脏进行提坠练习。
我们看到狗在攻击人时,发出“呜呜”的声音,实际上是在调动“横隔膜”,处于攻击的状态!
所以说,动物比人更懂得如何运用本能来形成战斗力!
“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是指在练拳的时候,“根、中、梢”之间的关系。
开始都是梢节的动为主,后面过渡到根节带动梢节的过程。
而在运用的过程中,讲的是“一动无有不动”,根催梢动,梢带根至,整体如弹簧般颤动,又称“颤劲”。
此时劲力不分先后,是劲力的整合阶段,或者称“化劲”也可。
不管“明劲”也好,“暗劲”也好,到最后都是一把劲,也就是“颤劲”。
“静如处子,动如山崩”,“静”如同入睡一般,“动”则如惊醒,越是不经意间,越接近人体本能。
人体的潜能往往是经受外界强烈的刺激以后迸发出来的,此时可以将人体的神经反射与内脏、筋骨融为一体,接近动物般的本能。
所以说,练拳就是练的返先天!
形意拳有内外三合,其中外三合为“手脚合,肘膝合,肩胯合”。
所谓“合”则如皮筋牵引,崩弹而动,同步打击,上下梢节间不是默契,而是“牵引”,是实质性的劲力连接。
“脊柱”是上下肢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