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院士之路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403章 从安徽繁昌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计算机专家孙凝晖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时代机遇等多重维度渗透进他的成长轨迹,最终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绽放光芒。

1968年的繁昌虽属县域,但教育传统深厚。

孙凝晖就读的繁昌一中,在1980年代已形成“严谨治学”的校风。

他的高中班主任回忆,孙凝晖每天清晨到校时间精准到分钟,这种“时间管理强迫症”反映了学校对秩序与规范的强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种训练不仅培养了他的自律意识,更在潜意识中强化了对系统性思维的追求——这恰是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的核心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繁昌一中在1980年代初期已开设基础计算机课程。尽管当时的教学设备仅有几台Apple II,但这种超前布局让孙凝晖接触到二进制代码的魅力。

这种早期启蒙在他心中埋下了对计算机科学的种子,而县域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反而激发了他“从有限条件中创造无限可能”的创新意识。

繁昌地处皖南,徽商文化的“贾而好儒”传统深刻影响着当地社会。

孙凝晖的家族虽未直接从事商业,但徽商“重教兴学”的价值观渗透在家庭教育中。

他的父亲是基层技术员,母亲是小学教师,这种家庭环境既赋予他对技术的天然亲近,又培养了他对知识传播的责任感。

这种双重基因在他后来推动“曙光”系列超级计算机国产化时体现得淋漓尽致——既要突破技术壁垒,又要让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此外,繁昌作为新四军活动区域,红色文化中“自力更生”的精神也融入他的科研理念。

在“曙光”系列研发中,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他提出“机群架构”的创新路径,正是对这种精神的当代诠释。这种文化基因使他在科研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使命感,将个人事业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

80年代,中国掀起“科学的春天”,但科技资源高度集中于大城市。

孙凝晖作为县域学子,通过高考进入北大计算机系,本身就是一次阶层跨越。

这种经历让他对“科技平权”有深刻理解,在后来推动高性能计算机普及过程中,他特别强调“让超级计算机走出实验室,服务中小企业”。

更重要的是,繁昌作为工业县的发展历程,让他深刻理解科技与产业的关系。

80年代,繁昌依托矿产资源发展工业,这种“资源驱动型”经济模式的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