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院士之路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402章 从拉萨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藏文技术专家尼马扎西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识别等关键技术支撑。

依托电子科大与长虹、华为等企业的合作平台,尼玛扎西参与研发“藏汉双语寻呼机”,这是藏文首次在移动通信设备上实现显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该产品在2003年西藏雪灾应急中发挥作用,使牧区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初步验证了技术的社会价值。

在导师李乐民院士(通信工程专家)指导下,他学会将复杂问题拆解为“编码—传输—终端”模块化攻关。

这种系统思维后来贯穿于藏文操作系统研发——其团队将藏文处理分为字符生成、智能输入、排版引擎等12个模块,分别突破后再集成测试。

四川大学的博士学习阶段是尼玛扎西科研生涯的关键转折。

川大计算机学院与藏学研究院毗邻,他得以师从计算机专家章仪杰教授与藏语言学家江村罗布教授。

在这里,他构建起“计算机科学+藏学”的双导师培养模式。

这种配置使其在博士论文《基于藏文文法的机器翻译模型研究》中,首次将藏文“三十颂”语法规则转化为算法逻辑,相关成果获2008年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提名。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973计划”子课题“多语言智能信息处理”,尼玛扎西首次接触国家顶级科研平台。

在项目中,他负责藏文部分的技术攻关,需与汉、维、蒙等语言团队协同。

这种经历培养了他跨民族语言技术统筹能力,为后来主导制定多民族文字编码标准奠定基础。

川大与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的合作项目,使他得以考察南亚地区藏文数字化现状。

在印度藏学研究中心,他发现境外机构正尝试用梵文编码体系处理藏文。

这时他意识到“若不掌握标准主动权,藏文将沦为其他文字的附庸”。

这直接推动他后来全力争取藏文国际编码主导权。

尼玛扎西的求学时间线(1983-2007年)暗合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节点,形成独特的时代共振。

18年工作间隔看似中断学业,实则成为“需求洞察期”。

当同龄人在高校持续深造时,他在西藏基层积累了1000多个藏文数字化应用场景。

如寺院典籍管理、农牧民户籍系统,这些“需求清单”在硕士、博士阶段转化为明确的科研目标,避免了“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