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微软、IBM等企业参与课程设计,首创"软件开放日"等实践环节。
在学科体系构建上,他设立"软件理论与系统信息系统工程"等研究所,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控制理论、运筹学的交叉融合。
例如,他主导的"复杂系统建模与验证"方向,为国产工业软件的可靠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孙家广在担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期间,他推动成立"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开创"国际化、跨学科、产学研"的培养模式。
2017年,他牵头组建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聚焦"数据安全智能分析"等卡脖子问题,研发的工业大数据平台已在航天、汽车等领域应用。
从THCAD到大数据平台,孙家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路径。
他的科研成果不仅发表于顶级期刊(如《Computer-Aided Design》),更通过企业合作实现规模化应用。
这种"顶天立地"的科研模式符合工程院院士评选中"应用成效显着"的标准。
孙家广创建的软件学院,累计培养5000余名毕业生,其中30%进入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20%从事科研工作。
这种"金字塔型"人才结构(基础研究+工程实践)为我国软件产业提供了持续动力,也体现了院士"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职责。
在战略视野与国家需求的契合方面,孙家广提出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理念,在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得到体现。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他推动设立"复杂系统智能计算"等重点专项,引导科研资源向国家重大需求倾斜。
由此可见,孙家广院士的从业之路,是一部中国工程科技自主创新的奋斗史。
从技术攻坚到产业赋能,从教育革新到战略布局,他的每一步选择都精准锚定国家需求。
这种"以学术为根、以产业为翼、以教育为魂"的实践路径,不仅成就了他个人的学术巅峰,更塑造了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