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国家网络与信息内容安全基础设施”的概念,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战略方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方滨兴院士将物理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及内容安全等信息安全概念进行统一的形式化定义,提出信息安全属性可计算性思想,并在“可控性”等方面取得成果,推动了信息安全理论的发展。
方滨兴院士率先主持建设了包括“国家网络安全监控平台”在内的多个相关系统,有效保障了国家信息安全,在公共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处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第一完成人,方滨兴院士研发的“国家信息安全管理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规模网络特定信息获取系统”“通信数据安全管理系统”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些成果提升了我国在网络安全监控、信息获取和数据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水平。
方滨兴院士团队参与的“超大规模多领域融合联邦靶场(鹏城网络靶场)关键技术及系统”项目,突破网络仿真与科学评估等难题。
他们研制出国内首个超大规模跨域融合的联邦靶场,为网络安全技术研究、设施评测、攻防演练及新技术验证提供重要支撑,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方滨兴院士团队深入探索人工智能领域安全性,创作《人工智能安全》专着,获评第十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科普项目),为社会大众提供看待人工智能安全的客观视角。
后记
方滨兴院士的出生地黑龙江哈尔滨,当地质朴、勤奋、坚韧的地域文化特质以及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他成长过程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求学之路涵盖多所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让他打下扎实专业基础,清华大学拓宽他的学术视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使他在信息安全等领域积累宝贵经验。
从业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工作经历让他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团队管理等方面得到锻炼;在担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期间,他整合资源,推动学科发展;在广州大学,他搭建科研平台,促进产学研融合。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