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院士之路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363章 从重庆九龙坡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流体控制家杨华勇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及工程化等工作。

杨华勇院士突破了盾构压力稳定性控制、载荷顺应性设计和姿态预测性纠偏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克了掘进过程失稳、失效、失准三大国际难题。

杨华勇院士研发出土压、泥水和复合三大类盾构系列产品,带领团队研制出国内首台复合盾构,实现了中国在隧道掘进装备领域从“跟跑”向“并跑”和“局部领跑”的转变。

其中“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杨华勇院士率领研究团队攻克了液压电梯速度与位置精确控制、势能高效回收关键技术难题。

他们提出新型平衡阀设计新方法,研制出样机并实现了工程应用,其中“电液比例节能型电梯液压速度控制技术”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杨华勇院士出版专着4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杂志论文2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6篇,EI收录论文230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2项。

此外,杨华勇院士还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50余项,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科研之路解码

杨华勇院士的研究成果,在他后来成为院士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首先,他在盾构技术、液压电梯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展示了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科研能力。

这些成果解决了行业关键难题,推动了相关技术发展,为他积累了坚实的学术声誉,是其成为院士的重要学术基础。

杨华勇主持众多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取得突出成果,体现了他具备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和带领团队开展前沿研究的能力。

这是院士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也是他当选院士的有力支撑。

杨华勇院士的研究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如盾构装备的研发使我国在隧道掘进装备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局部领跑”的转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种突出的行业影响力和贡献是他成为院士的关键因素之一。

后记

杨华勇院士出生于重庆九龙坡,家乡的人文底蕴和成长环境赋予他坚韧勤奋的品质。

求学过程中,他在华中工学院打下扎实专业基础,又赴英国巴斯大学拓宽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