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琏嗤之以鼻:“诸位大人未免太过见识短浅。不过是些造船的工艺而已,能够造成什么损失?
岂不闻一人之力终究有限,众人拾柴火焰方高。
朝廷虽然家大业大,但是事情也多,不可能将太多的精力和银钱用到海事之上。
至少目前不会。
如此,要想快速提高我朝对于海上的控制力,便只能发动民间的力量。
我将技术给他们,再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必定会有一些有眼光的人,会投入人力和金钱到造船事业上来。
等到将来朝廷逐步放开海禁,这种情况必定会呈现前仆后继之势!
如此,不用花费朝廷太多的岁入,便能令我朝沿海的大小船只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待到那时,若无战事,这些船自然就是渔船或者是商船。
而一旦我朝和海外势力发生战争,比如征伐屡屡犯我沿海的倭寇巢穴东扶桑,这些船,顷刻间就能变成我朝的运兵船,乃至战船!
此乃关乎我朝能否称雄海上,震慑外敌之大计,尔等若是不懂,就莫枉开尊口。”
贾琏一番话,说得殿内的人嘴角直抽抽。
他们在站的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五十岁往上的,如今被一个小辈指着鼻子说见识短浅,心里的感受可想而知。
当然,更多人关注的重点还在一个词上。
放开海禁。
海禁施行了好几十年了,虽然沿海常有商户与南洋乃至西洋的洋人暗中贸易,甚至许多就是朝中大臣的家族产业。
但这都是暗地里人人知道的秘密,朝廷一向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今,贾琏竟然当着皇帝的面,直言将来要开海禁?
关键是,宁康帝竟然没有反驳?
聪明的人,已经开始思索更加长远的东西。
或许也正因为殿内人人想法各异,竟然没有人第一时间跳出来反对贾琏,殿内出奇的安静。
宁康帝自是早就听贾琏说过开海的好处和势在必行,他心里也被贾琏说动了。
如今看殿内大臣们的反应,竟像是都对开海没有太大的意见,他心里引以为奇的同时,也就下定了决心。
待朝廷内部的问题解决之后,他一定要多派人去南洋和西洋看看,看看那些蛮夷诸国,是不是有贾琏说的那般强大!
于是不给大臣们向贾琏发难的时间,宁康帝率先道:“即便你说的有道理,那些关键的图纸和技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