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晋末长剑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479章 开源节流?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第1479章 开源节流?

七月十五日,大朝会一结束,邵勋便来到了西苑继续躺着。

不过,少府监蔡承很快来到了此处,邵勋不得不坐了起来。

入内行礼之后,蔡承看到了躺在躺椅上的王惠风,于是又行一礼。

“蔡公见谅,妾体弱至此,竟无能起身。”王惠风轻声说道。

“王婕妤言重了。”蔡承回道。

邵勋示意他坐下,然后说道:“卿写的奏疏,朕看过了,而今想再听你说一遍。”

“陛下,少府去岁收支相抵,收还略小于支。”蔡承说道:“诸苑囿所出粮豆、牲畜、竹木、布帛之类,已很难增长。若想有进益还得从货殖上着手。”

“蔗糖?”邵勋问道。

“陛下,蔗糖已经卖到顶了。”说到这里,蔡承简单解释了一番。

邵勋听完后,有些恍然。

之前他只简单地以为价钱越低,买的人越多。大部分情况下,这一点没错。但有个小小的问题,低到什么程度呢?

对数量最多、最底层的农民来说,蔗糖是奢侈品,一般而言他们不会买的。

一斤从两千文降到一千文不会买,降到八百文,仍然不会买,就算降到五百文,还是不会买。他们觉得没必要花这个钱,就这么简单。

这就是尽可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啊!

无端地,邵勋想到了后世晚清时期,英国人在印度建立了许多机器纺织工厂,然后雄心勃勃进军中国棉布市场,却惨遭失败,根本卖不了多少。

后来他们发现,小农经济模式下,中国农民喜欢自己纺纱织布,而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是不被农民算在内的,他们只计算棉花原材料成本,甚至只计算种植成本。

如此一比较,你印度工厂的棉布有什么优势?更别说洋布过于轻薄,只适合城市人穿用,而农村需要的是厚实耐磨的棉布——事实上洋布确实主要在几个开埠的城市销售。

真正摧毁乡村手工业棉纺市场,让洋布大肆倾销,还得益于后来的战争——厘金制度对商业的摧残是毁灭性的。

再回到此时的蔗糖市场,消费人群其实早就固定了:士族豪强、官员将校以及一部分愿意花钱的府兵。

除非你把蔗糖价格做到令人难以置信的低价,才能打破藩篱,产生奇妙的质变,迎来下一次爆发。

“除此之外,可还有别的原因?”邵勋问道。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