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晋末长剑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470章 买啊买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锦一匹银钱四十五文、绢十五文。”邵勖直接报出了数字。

沈典哑然。

很多时候,他都觉得赵王比他擅长做买卖,对一切了然于心,只不过需要人为他跑腿罢了。

其实高昌本地也是有一定规模蚕桑的,但质量很差,在廉价粗绢里都是下等货,根本卖不出去,只能本地人穿用。

从价钱就可以看出来了,本地粗绢一匹银钱二文,还不如八纵布(麻布),那个一匹要五文,更别说一匹十二文的六纵迭(棉布)了。

“四千余匹锦绢,不少了,找好下家了吗?”邵勖问道。

“有悉万斤城(撒马尔罕附近)客商愿出银钱九万买下,讲讲价兴许能到十万。”沈典说道:“只不过,听说此人正妻乃狯胡。”

“无妨。”邵勖根本不在意,只是皱眉道:“怎么又是银钱?”

说到这里,再度起身,长叹道:“银钱!银钱!孤要这么多银钱作甚,唉!”

沈典也很无奈。

有些商人根本不愿意在高昌就把手中的货物出手,更愿意用金银来支付货款。

比如这四千多匹锦绢,人家在高昌碰到了,很愿意直接买下来,或暂时存于本地,或遣人运回去,但他们真的不愿意在高昌就出手西域货物,顶多让你抽分。

可大量银钱涌入高昌,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其实这会还算好的再过两百年,高昌租种一亩常田的租金是每年八文,葡萄园、菜园的租金每亩每年高达十六文,直接原因就是匈奴部落不断西迁,数次大败波斯,甚至俘虏波斯国王,索取了巨额赎金,波斯另外每年给贡输——相当于岁币。

而白匈奴又不太会打理这些钱,于是粟特人与他们合流,向中原大量输入波斯银币,购买丝绸,贩卖牟利,为白匈奴的资产保值增值——相当专业的投资经理人。

高昌作为西域国家,被一波又一波的白银浪潮洗礼,通货膨胀到了惊人的地步。

一亩常田就算年收三四斛粮食,结果你收八文银钱的租金,双方还都觉得很合理,唯一的解释就是粮价已经暴涨,甚至整个高昌的基础物价都暴涨了。

这会其实已经有这个苗头了,所以邵勖看着不断涌入的银钱很是伤神。

父亲说,从长远来看,高昌物价上涨是不可避免的,但绝对不能暴涨,要缓慢上涨,给国中官民以适应的时间。

另外,这就体现出父亲严禁外国银钱通行的英明之处了。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