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晋末长剑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380章 新差事(上)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幽、整洁,有的驿站甚至有荷花池塘可供观景,收费也不贵。

到了后期唐政府维持不下去了,于是将驿站承包给地方富户,不收钱,不收税,但朝廷也不再补贴,基本上很好地承担了官员往来、军情传递的任务。

汉魏以来的驿站当然不能和唐代比,差远了,整个体系很不健全,密度也没那么高,尤其是南方,更是存在大片空白缺失地带。再加上战争的摧残,急需重建——对很多郡县而言,其实是第一次建设驿站。

“若天下广设驿站,需要多少驿户?又要多少马匹?”邵瑾问道。

“若百里一驿,至少十万户、驿马七八万匹。”范汪说道:“大驿站备马数匹,小驿站靠健步送信。”

“不可能!”邵瑾还是有点数字概念的,一听就觉得太夸张了。

“天子在北地度田,清理豪族,以后会需要的。”范汪提醒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皇权不彰,地方多委于豪族,那么本来就没那么多消息需要传递,朝廷和地方相安无事即可,自然不需要那么多驿站。

再引申一点,那就是中央集权有中央集权的好处,同时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比如官僚机构的膨胀、驿站的铺开等等。

这些其实是中央集权的“基础设施”,不能缺少的,相对应的就是财政开支的增长。

而如果还是秦汉以来那一套,全国官员只有数千乃至万余,大部分靠地方自治,那么财政开支确实可以小一点——汉代官员七八千,魏晋一万出头,唐一万八九千,北宋近三万,南宋四万,明十几万,官员的增多,意味着以前朝廷不管的现在也要管了,总体而言是一步步集权。

官员增多了,驿站也会增多,都是一体两面的事情。

邵瑾听完后,默然良久,几乎都忘记今天是过来干嘛的了。

“历代开国之初,官员往往没那么多,但越往后越多,殿下须细思之。”范汪说道:“另者,国初荒地亦多故可广开职田、禄田,营种粮食、果蔬、桑麻,只要有足够的官奴便可。但越往后,荒地越少,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卿此言何意?”邵瑾问道。

范汪行了一礼,道:“仆只是忧心罢了。”

邵瑾狐疑地看了他一眼。

范汪是父亲安排的,应不至于反对度田,他应该是真的担心。

“你有何良策?”邵瑾又问道。

“殿下,臣昨夜苦思良久,觉得或可在万象院上做文章。”范汪回道。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