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晋末长剑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296章 生产制度(月票加更1)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痛,腿还被蚂吸血。

后来有了抛秧技术,则轻松了许多。

你竟然原地拔起稻秧,原地插回去?你竟如此?为何不移栽?

呢,不移栽的原因很简单,一年就种这一季稻,我不搞稻麦轮作,时间绰绰有余,不着急,不需要特别急切地抢农时啊。

后来邵勋建议选一小块养护得比较好的垛田,三四月间育秧,待到五月初冬小麦收获时,秧苗已经长出来了,这时候就可以给麦田灌水,慢慢移栽秧苗进去了,八月就能收。

此谓稻麦轮作,一年两熟。

但这种农业制度不是很适合北方,只能搞小规模试点,真正较大范围种植,还是到攻取淮南之后了,芍陂、淮南苑有了一定规模的稻麦轮作,接着是蔡洲苑,然后荆州北部也有小范围推广。

怎么说呢,育秧、插秧制度是根本。

三四月间,冬小麦还在地里生长,没完全成熟,这时候便可以在小块苗田中育稻秧。

等到五月初冬小麦收割完毕,灌水泡田之后,便移栽秧苗。因为秧苗较小,且长得密密麻麻,因此移栽到稻由中可以种好几亩。

八月收稻,一年两熟完成。

这种稻麦轮作制度是唐代安史之乱,大批中原百姓南下后,慢慢推广开来的。

晚唐商业大繁荣,未必没有这种让江南农业潜力彻底爆发出来的耕作制度的加成。

羊献容见证了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农业制度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整个过程,在听到邵勋打算在淮南、江南慢慢普及这种全新的耕作制度后,一时间有些失声。

「你以前说,未来是江南的,我还不信,现在么一一」

她摇了摇头,叹道:「可能世道真的不一样了。」

「有人觉得北地豪族南下是去抢田的。诚然,这没错,可他们也带去了北地的很多好东西啊。江南农业,还是太落后了一些。」邵勋说道。

人为驱动北地豪族南下,搞衣冠南渡2.0。

再提前普及稻麦轮作制度,大幅度减少了农由的空闲时间,提高了农由的利用效率,

不知道会对未来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兴许,江西不用等到唐代才彻底开发出来,荆州不需要等到两宋才慢慢成为熟地,西南地区也不需要等到明清时期才能彻底改土归流,整个历史进程都会加速。

当然,制度变革了,农人还需要适应。

能量是守恒的,地里长出来的东西多了,对肥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