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乔喻目前在数学界就有这种地位。
虽然乔喻婉拒了包括菲尔兹奖在内好几个世界重点数学奖项的评审邀请,但每年的评奖季,关于数学方面的奖项评审委员会都会专门征询乔喻的意见。
而到了华夏国内,这么说吧,整个科学院数理学部基本都唯乔喻马首是瞻,哪怕乔喻平时根本懒得理会那一堆狗屁事情,但如果他说话了那肯定管用。
这就造成了个情况,对于许多在学界努力向上爬的教授跟研究员来说,他们或许不敢奢望乔喻能帮自己说话,但也得求乔喻别对自己有什么差的印象。
万一在人生某个关键时刻,比如评选某个奖项,申报某个课题想拿顶帽子的时候,乔喻说一句这人不太行,那这事儿肯定得黄。
这种情况下想听真话自然很难。
尤其是这帮数学搞得好,还能在高校混的如鱼得水的教授大都是七窍玲珑之辈。
只要他们愿意,一个个说话能比唱的还好听。但说话能忽悠人,行动不会!
真要加入这样一个宏大课题,基本上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都耗上去了。
出了成果自然皆大欢喜。但如果出不了成果,意味着十几年的时间都被蹉跎掉了。
对于那些没什么能力的,只想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人来说浪费十几年时间或许没什么。
但田言真跟袁老的眼晴多毒辣·
这种只想混日子的人根本入不了他们的法眼。更不会让这种人有接近养喻的机会。
这么说吧,袁老的亲生后辈都没机会进入学术界,因为袁老的评价是真不是那块料。
所以能被两位老人举荐并有所成就的目前大都还是颇有学术追求的那种。
这些有追求的人当然不会只为了跟着大佬混,蹉跎十多年黄金时间。
全球公认数学家出成绩大都在三十到五十岁之间。毕竟数学不像搞工程,经验虽然有用,但很多时候也是桔。
而人到了五十岁之后,大脑各项机能开始迅速退化,的确已经无法适应需要高度抽象思维的工作。
举个例子,对于部分普通人而言,下午的时候选择一杯咖啡,吃上一个甜甜圈,享受惬意的下午茶时光,只是生活中一件日常。
在他们的视角里,咖啡杯跟甜甜圈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从功能上说一个是杯子,一个是食物;从形状上,两者更是完全不同。
但在数学家眼里,尤其是研究拓扑学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