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会议的名单。不过他也懒得凑过去。
到了今天,论文的效果发酵之后,他也从昨天的小透明开始被更多人关注。
主要是一个溢出效应。
想跟乔喻聊的人太多了,一些教授根本凑不过去,也就只能找上陈卓阳多聊聊。
毕竟作为乔喻这个项目的团队成员之一,哪怕只是验证工作,那也是最了解乔喻这套公理体系的人之一。
不过说实话,陈卓阳也没飘起来。毕竟他很清楚自己的工作主要在计算这块。
乔喻负责的那部分才是灵魂所在。既抽象,还吃灵感……
“其实我觉得乔喻不该这么早把两篇论文发出去的。而是应该先做一些更深入的研究,这么早就把模态公理化体系公布出去。
毕竟这些核心思想太早进入公开领域,所有人都可以快升级基于乔喻的这套理论进行扩展,万一后期的研究落后了那就可惜的。相当于后续影响力都被抢了。”
正在发表意见的是津州隔壁南州大学的教授。
一句话说得陈卓阳感觉有些脸红……
乔喻的确没打算这么早发布论文的,如果不是因为他的话,完全可以等把更复杂的一些内容做完了之后一起发。
当然,他其实也没要求乔喻这么早把论文发出来。
好在没等他说话,旁边另一位南津大学的教授立刻反驳道:“其实早发也就有早发的好,起码建立了优先权。
而且我觉得这套体系,本来就较为复杂跟抽象,之后肯定要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一起加入,才能扩展。
而且原始团队肯定是对这套东西最了解的。多些合作伙伴,肯定能快速往前推进,对吧,陈教授?”
好吧,陈卓阳大概明白了这两人的意思,连忙说道:“梁教授,姜教授,你们跟我说这些没什么用。
这个课题的确是长期性的,不过你们也知道我真就是个打杂的。真想要加入或者合作的话,得跟乔喻打商量。我是做不了主的。”
“陈教授太谦虚了,论文都是一作了要还是打杂的,那我们岂不是那么多年都白打杂了?”
“是啊,要是打个杂都能在顶刊上发一作,我巴不得天天去打杂。要不这样,等会议后帮我们引荐一下?说不定以后真有合作的机会……”
“行吧,不过先说好,引荐是可以,但我可什么都不能担保。”
“哈哈……陈教授,只要你肯帮忙就感激不尽了。对了,我听说你在津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