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白地也很容易落入太子的手中。
但谁能想到,就因为太子自己强吃清河崔氏,反而让清河崔氏动了在这地方养一支私军的心思。
清河崔氏想着的是总得有点可以自保的东西。
但没想到就这点东西还被自己人给阴了。
崔氏青州房在得了皇帝的支持之后,压过了崔氏其它宗族的势力,直接获得了剑南的控制权。
崔愿顶着新任剑南节度使的头衔,在益州大都督府正式露面之后,只是花了十余日的时间,便完成了雷霆万钧的换将,将剑南道的将领全部换成了自己的亲信。
而且他在松州和维州迅速从吐蕃人手里买了大量战马,而且因为此时和吐蕃、南诏没有爆发战争的可能,所以他直接将松州、巂州、维州的精锐军队全部调走,只是象征性的留了些军队保证治安。
加上崔氏自己的私军,他很快就集结了一万两千多精锐军队,其中七千骑军,然后直接朝着黔州就去了。
这种调动几乎完全就是明牌,尤其是崔愿的大军到了泸州时,几乎大唐所有军方人员都看得出来这支大军就要进攻渝州。
但太子在岭南得知这样的军情之后,却又暴露了他一个很大的问题。
他手底下的幕僚和将领的自主权根本不够。
之前大军的调动,都需要太子的同意,也就是说,太子是整支叛军的统帅,但他并没有放权给黔州至江陵沿线的任何一名将领,他没有在黔州、夔州和将领一带设置一个军方机构,在紧急军情时可以调度大军。
这其实无形之中也暴露出了一个太子的人格缺陷。
他没办法用人不疑,不肯轻易的信任手底下这些将领的能力,更不放心将军权交给这些将领。
结果黔州、夔州、江陵这一条线上的太子军队的将领都急得要命,却还要等待太子的命令。
消息传递到岭南的桂州,再等到太子从桂州传递紧急军情回来,这一来一回就得十来天。
这种情况在很多边军将领看来简直就像是笑话。
边军将领在边关因为紧急状况而需要大量调兵,难道还需要先行通知长安?
自己有个极为重要的要塞在被攻击,那赶紧调军队过去,打完再说。
甚至有的将领带军队杀出去,打了一两个月仗了,长安或许还未必知道他打去了哪里。
但太子的军队现在的确没有任何一名将领能有这样的自主性。
等到太子自己反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