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987我的年代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511章 ,文学交流,心已飞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过来夸他开创了新形式,把武侠小说写出了新高度,写出了文学艺术。

都说人敬我一尺,我则敬你一丈。

金庸写了那么多精彩的武侠小说,背后更是有过亿的书迷力挺,本该是春风得意。但现实却是,总有一些文化名人以通俗小说去批判他,批评他的作品只是一味取悦大众,只有粗浅的娱乐性,不入流。

这是金庸先生心中的一大痛处,

如今听到李恒这么夸赞他,金庸心情立马大好,一时间笑容溢满了整张脸。

要知道眼前的年轻人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啊,是写出过《活着》、《文化苦旅》和《白鹿原》的超级牛人啊,其话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重?只有他们这些拿笔杆子的人才明白李恒的伟大。

短短几句话就把金庸先生的情绪调到了最高处,

金庸开心地坐过来讲起了自已接触《白鹿原》的经历:「上半年,我忙完工作后,就电话问居住在羊城的一多年好友,问他内地文坛的情况?问内地有没有出版什么好的书?

值得一看的书?

当时好友就非常隆重地向我推荐了《白鹿原》。

他向我介绍说:良镛,你运气好,现在问的恰到时候,其他书可以不看,但近期新出版的一本书非常有必要看看。

这是一本史诗级的文学作品,作者对民国时期乡绅群体的写法有着全新突破,把白嘉轩这位乡绅写成了一身正气、刚正不阿、为民请命、受到乡亲拥戴的正面典型我当时一下子就来了兴致,要他收集整齐《收获》杂志期刊,邮寄给我。

我读完第一遍时,感觉特别棒,从书里悟出一个道理:低谷时,不弯腰,恪守道德底线,是品格的力量;顺境中,不骄不躁,低调做人,是一种格局。

意犹未尽,于是我马不停蹄读了第二遍。

等第二遍读完,我豁然开朗,惊出一身冷汗,我替这位作者担忧,这作者胆子真是大哎!」

书房诡异静了几秒,稍后大伙会心笑了。

李恒笑道:「查先生,这书您看懂了。」

金庸颌首:「《白鹿原》真是一本好书,百年难得一见的经典,李先生大才,我读完第三遍后,就有一种直觉,它会拿遍内地所有大奖。」

大奖?

《活着》只有口碑,没有奖项。

《文化苦旅》口碑一如既往的好,目前也还没拿奖。

现在不论是《收获》杂志也好,亦或是廖主编,还是余淑恒,都希望《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